查看原文
其他

沉静大美,青城石刻千古书!这座清幽仙山中随处可见的Ta们,用低调的姿态惊艳了岁月~

水灵妹 青城山都江堰 2022-06-22
还记得当年青城山火爆全网的“采药超人”吗,
这位网友在游览青城山时,
被山门口那块红石头上刻下的这几个字弄晕了。

于是把这几个字误认为是“采药超人”,

其实正确的读法应为“大道无为”。



青城山素有“天下幽”之称,

山间不仅峰峦叠翠,

更是被称作道教的起源地!



古时的青城山称为丈人山,

而今,在山路边的石刻上,

我们仍可以诵读到杜甫先生“自为青城客,不唾青城地。

为爱丈人山,丹梯近幽意”的《丈人山》咏赞。



那在旅途中,你是否发现了这些有趣的雕塑刻印,

背后的故事你都了解了多少呢,

且跟着水灵妹一同出发,

品味一下这些被忽视的景致~



进入山门,拾阶而上,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流水潺潺,在那石壁之上,有一处题字,名为“云根”,意为深山云起之处,青城山秋冬之季易生雾气,远处看似入缥缈仙境,故有此名。



路过的古亭的周围你也能看见样式独特的石雕,为什么会有这些石雕出现,那是因为青城山出产优良石材。故道教历来重视石刻造像。青城山的宫观,多用雕工精美的石柱、石坊、石础,上刻飞禽走兽及仙家人物,栩栩如生。



“椿仙行道”是青城山第一道让人难忘的景观。路边的“标示牌”用中英文如是写道——


民国初年,彭椿仙主持青城山时,声名远播,以至访之者众。

椿仙约法来访者:“欲访椿仙者,需在游山道旁植树一株。”

经年累月,渐成绿荫通道,后人遂谓之曰“椿仙行道”。



而后直达月城湖,此间你能看到山间“仙雾”仿若身在仙宫玉殿一般,甚是惬意。



当然,在观景的同时,别忘周围还有气质脱俗的石雕等你去发现~



坐索道上行,往下望去,便可以看见刻在山间峭壁上的仙人雕刻,传说正因为有各路神仙的守护,青城才得以风调雨顺,绿水长流。



80年代末,青城山道协于上清宫下,将原观音阁与青城前山索道上站之间,增建起巍峨壮丽的宫阙式东山门“慈云阁”山门上悬挂三匾,中间是“慈云阁”,两旁分别是“普度众生”及“国泰民安”,券门中间楹联为:观大面丽如彩凤,望上清秀若云龙。



石材拱券,精刻道教八宝及人物图案浮雕,门额用张大千手书“青城山上清宫”刻石,更增加了宫门的雄伟气象。



上清宫是青城山最高的一座道观,海拔1180米,左右两边刻有两副对联,一副“于今百草承元化,自古名山待圣人”,是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留下的,


图据遇见都江堰▲


上清宫前一墙上还有四个大字「大道无为」,道家的深邃也许不是我能够理解,只是感觉自道家之后我们有了一种心境,也可以说是有了一种人生观,一种应付人生的方法,可谓:

因而竹院逢僧话,


又得浮生半日闲。



张大千也曾三登青城,还在上清宫文武殿一住四年多为鸳鸯井、麻姑池、天师池三处神话景点留字题词,青城美景不断激发张大千的灵感,他把山水草木融入画作之中。



在此完成《青城山十景》、《花蕊夫人像》,《青城山全图》,《青城全景墨笔山水》《长江万里图》等作品一千余幅,还自刻了“青城客”,“上清寄居”两方图章。



下面就让我们一览张大千先生在青城山所留的作品吧!



张大千先生书画碑刻张三丰画像碑刻

大千笔下的 张三丰 目光炯炯,身着衲衣斗篷,脚着芒鞋,腰间挂一葫芦、一柄扇,两眼注视其左手掌心中的一粒丹丸。线描柔中见刚,画法以形写神,寥寥数笔就把三丰那种 仙人的风度神韵 刻画得淋漓尽致,可谓笔简意赅。



《麻姑献寿》画像碑刻

麻姑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,是长寿的象征。张大千画出来的麻姑仙女容貌秀丽,举止端庄,怀抱似盛满佳酿的玉缸,举步轻盈,为王母献寿。大千心手相映,落笔大胆,线条流畅,画出来的麻姑仙女栩栩如生。



《王母蟠桃》画像碑刻

王母即西王母,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之祖师。大千先生把传说中的王母刻画得高雅恬静。她造型优美,手捧仙桃,神态惟妙惟肖,韵味无穷。



《花蕊夫人》画像碑刻

此碑立于上清宫文武殿。张大千所绘的 花蕊夫人,端庄娴静,亭亭玉立,右手拈折枝芙蓉花,与其“花蕊”名相呼应,为大千先生的得意之作。



《鸳鸯井》书碑

上清宫正殿之右有鸳鸯井,其井有二,一为方形,一为圆形,两井间隔两尺许。据记载,方形者水清;圆形者水浊。互为浅深,一温一冷,四季都不干涸,似道家阴阳相生之寓意。



张大千先生书《鸳鸯井》三字勒石。以隶楷笔意为主,稍带行书意趣,行笔急速,三字左低右高,章法错落有致,参以画意,跌宕多姿,藏头收锋,运转自如。“鸳鸯”二字中的“鸟”部 写法变化很大,有飞动之感。



《麻姑池》碑刻

麻姑池在上清宫文武殿之右的坡石脚下。池周以青石砌,如马蹄状,与上另一方坡脚齐平。池为弧形如半月,深广数尺,水从坡石崖中沁出,水清凉透底,池中蓄水终年不竭不溢。传为麻姑在山阴炼丹时即在这里取水。



池旁有张大千题书 “麻姑池” 三字碑刻。书法雄健,体式左低右高,就夸张性的倾斜而言,非胆识者不能。题:“第一峰后绝壁上有麻姑洞,为麻姑烧丹之所,尝取汲于此,故名山志,亦称天池,张大千题。”



出上清宫,观日亭右侧沿着青石阶行走,便是“摩崖石刻”古迹。摩崖岩刻“天然圣迹”、“天下第五名山”、“青城第一峰“,石刻宏伟壮观,气势恢宏,为秀美的青城山增添了浓厚的人文内涵,爱好书法的你,一定要去看看。





登壮观台,可壮览青城前山风光及都江平畴。



经三弯九倒拐之后可达大小朝阳洞。可以进去观景,也可找朝阳洞的老道长算上一卦,再听老道长释卦中之义。




祖师殿原名洞天观、清都观,初建于晋,明末毁败,清代乾隆五十七年万本圆重建祖堂,神龛匾额犹存。




祖师殿背倚轩辕峰,面对白云溪,四周林木森蔚,碧嶂丹岩,溪间烟飞雾绕,环境清幽。




据记载,唐代薛昌、唐末五代杜光庭、宋代张愈、费元规等道士都曾在祖师殿隐居,附近还有问道亭、浴丹井、轩皇台、读书台等遗迹。



经掷笔槽后,便来到天师洞,又称常道观,宫观沿山势而建, 是青城山最主要的道观之一。相传是东汉道教祖师张道陵在青城山修道之所。



周遭石壁、木板墙上镶有镌刻,上刻黄炎培、谢无量、吴稚晖等人的诗文。



在洞门口可见传说张天师手植的古银杏树,高十多米,树干粗而短,树龄已达1800余年。如若喜欢古树,天师洞前后,古木繁多,有银杏、歧棕、古棕、古桂、仙人松、公松桔等,可前去欣赏。



天师洞殿前殿内有栩栩如生的石雕,每一块石雕的雕刻都十分精美,它们都是青城历史的见证者。



天师洞洞中有“天师”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“虚靖天师”像。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,名三皇殿,内有轩辕、伏羲、神农石像。三清大殿长廊栏杆的石柱顶端刻有“天籁婴灵”,让人在饱览风景的同时惊叹古人的智慧与工艺!



有人把这组人物石雕说成是道士嘲笑和尚,但细看就会发现:小石像虽是光头,却无结疤,有的还有“毛根儿”,或者天灵盖凹陷未长平,又都穿“衩衩裤”,显然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婴孩。



殿内还有张天师所留的《张天师》画像碑刻,这通碑立于天师洞三皇殿内,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岁甲子敕书碑刻并立。



以刚柔相济的白描技法把“张天师”勾勒上石,天师身着道袍,目光炯炯,须眉飞扬,抱剑而立,似欲降魔拿妖,仙人气概尽显。



位于天师洞三清殿背后,则是这一幅《青城全图》,作者是青城散人陈笑涂,作于民国十六年(1927年),作者将当时灌县城区和青城山的主要建筑、河流进行了完整描绘,值得考究。



还可去看宫观西北处的“降魔石”,

别看它只是一块石头,背后可是有一段传奇的故事。

青城山的“降魔石”、“洗心池”被认为是当时斗法的遗迹。据说,张陵驱魔之后的青城山,从此山明水秀了起来。随后,张陵会三界万神于黄帝坛下,设立二十四个教区,弘扬道法,后来羽化登仙于此。



还记得拜师路上,猴王曾穿过一条很窄的石缝吗,这是在天师洞后降魔石取景拍摄的。




“自为青城客,不唾青城地,

为爱丈人山,丹梯近幽意”

青城山上每一处石刻都透露着它的幽然与灵气,

只要你细心去发现,

这番旅途中,你定会收获众多惊喜!


—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、每日都江堰

水灵妹在此表示感谢


- END -
【听说 都在看】


点赞一下再走呀~比心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